山西临汾:晋商文化发源地
天津蓝印政策取消
10天下户口,学区现房33万
lanyinedu.com
天津蓝印政策取消
10天下户口,学区现房33万
lanyinedu.com
天津蓝印政策取消
10天下户口,学区现房33万
lanyinedu.com
发表日期:2014-02-10| 点击数 :2153
山西临汾是唐尧古都,史称平阳,地处黄河中游,汾水之畔,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临汾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社会经济十分发达,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临汾不仅有以文明始祖尧庙、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等为代表的黄河根祖文化,而且还有着博大精深的晋商文化。
大量史料足以证明,临汾一带的晋商(平阳帮)是整个山西晋商的发源地和杰出代表,晋商文化也是临汾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大亮点。
临汾人自古善于经商,这在史书中屡有记载。据《易·系辞》记载,早在先秦时代,临汾一带就开始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秦汉时代,平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市场。到了宋代,平阳商人与徽州商人并称,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的中坚力量。据《马可波罗行记》称,元代“从太原到平阳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起源于周成王“桐叶封弟”的古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在临汾一带。晋国开国之君—叔虞***初建都于临汾市境内的翼城县,后来迁都至曲沃、侯马一带的故绛。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经济政策,使关卡畅通,经贸发达,使晋都故绛成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儴儴,皆为利往”的商贸中心,当时的富商大贾,其财足以“金玉其事,文错其服,以至富比公室”,从而导致晋国成为“国富兵强、财用不匮”的千乘国家,曾称霸诸侯一个半世纪。
明清时代,平阳府的亢氏,人称“亢百万”。据《清稗类钞》记载,“山西富室,多以经商起家。平阳亢氏号称数千万两,实为***巨”。《山西通史》明清卷记载:“……襄陵县的乔家、高家,临汾的亢家,都在杨州盐市称雄”,“蓄资以七八千万计”。另据史载,襄汾的尉、王、刘、杨等家族及洪洞的李家等家族资产也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尤其是尉家在鼎盛时期“日进斗金”。而晋中的侯、曹、乔、渠、常、刘诸姓人家资产仅在七八百万两到百万两,与平阳帮实力相差悬殊;况且晋中的几大家族主要兴盛于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间,而平阳帮则称雄明清两个朝代及民国时期长达500年之久。
晋商票号大多集中在晋中,晋商钱庄则大多集中在晋南,而且比票号产生要早得多。据《中国实业志·山西卷》载:“今襄汾县汾城镇永德泰钱庄,创建于明万历44年(1616年)”,是***早经营金融资本的商号,比平遥日升昌票号( 创建于清朝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要早208年。史载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仅苏州一地就有晋南钱庄81家。钱庄与票号金融功能类同,但是钱庄无论在资金规模之大、总体数量之多,还是运营时间之长,都是票号无法比拟的。
通过对已收集到的晋商史料总体分析,纵观晋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年的漫长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段:
******时段:自明初至清朝中叶300多年间,是平阳帮一枝独秀的年代。这一时期平阳帮的突出代表是临汾亢家。亢家既是大盐商,又是大票商、大粮商和大地主,其生意垄断华北,辐射全国。据《清稗类钞》记载“亢氏为山西巨富,自明已然。”《中国经济全书》称:“亢氏……,凡二百余年,其家运之隆盛,可谓极矣。”许指严所撰的《象齿焚身录》记载,乾隆皇帝曾说:“朕向以为天下之富,无过鹾商;今闻亢氏,则犹小巫之见大巫也!”马国翰《竹如意》记载:“山右亢某,家巨富,仓庾多至数千,人以‘百万’呼之,恃富骄悖,好为狂言。时晋省大旱,郡县祈祷,人心惶惶。亢独施施然,对众扬言:‘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曹聚仁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万里行记》中曾讲:“百年以前,扬州是中国***热闹的大城市,与西安、北京、洛阳齐名,也是全************的城市之一,与巴黎、伦敦、罗马、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并列,可见其繁荣程度。”而盐是当时***重要的商品,明清两淮盐商的总数,当以千百计。关于明清扬州盐商中的巨富,历来有“北安西亢”或“南季北亢”之说。北安是指当时的盐务总商安氏,是两淮盐商中的头面人物,亢氏与安氏齐名,亢氏在两淮盐商中的资本和权势可想而知。“南季”指江苏泰兴季氏。“西亢”“北亢”均指山西平阳(今临汾)亢其宗及其家族。孙静安《栖霞阁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条,说:“江南泰兴季氏,与山西平阳亢氏,俱以富闻于天下。……亢家园在山西平阳城外,中设宝座,盖康熙时尝临幸焉。园大十里,树石池台,幽深如画,婢媵皆作吴中装束。…康熙中,《长生殿》传奇新出,命家伶演之,一切器用,费镪四十馀万”。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卷三“富室”称:“康熙时,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扬州画舫录》卷九对盐商亢氏在扬州的庞大家业,有这样一段记叙:“亢园(扬州瘦西湖前身)在小秦淮。初,亢氏业盐,与安氏齐名,谓之‘北安西亢’。亢氏构园城阴,长里许,自头敌台起,至四敌台止。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为‘百间房’”。
第二时段:自清朝中叶至清末一百多年间,是“北号南庄”,或者叫平祁太介帮与平阳帮两大商业劲旅竞辉并存的年代。正象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胡平所说:“北方有票号,南方有钱庄,这预示着近代文明进入中国。这个东西呢,是土生土长的,我们的票号、钱庄还开到外国去呢,这些土生土长的东西,有它历史上的功劳,在中国是首创的。”当时的平祁太介帮主要从事大西北、东北、内外蒙古、俄罗斯一带的生意,而平阳帮则称雄于江淮、苏杭、中原、西南、西北及京师一带。
这一时期平阳帮的代表人物是临汾亢家和襄汾尉家、王家。史称亢氏明末清初有“约计千万”的资产,称雄清朝二百余年,到清末光绪时“号称数千万”,资产增加了好几倍;襄汾尉家在雍乾时期,其代表人物尉佳从山、陕收购铁、盐、皮、羊、烟叶、木材等转运两湖、江淮,又由江淮贩运丝、茶转销内地,由单一经营变为多种经营,由商业投资逐步变为金融投资,逐步扩大了银号、钱庄的经营业务。并将所获利润投入新商号,扩大经营范围、由坐庄转为长途贩运,号铺由山西、河南发展到安徽、湖北、四川和扬州、苏州、杭州等富庶地区,由杂货、布匹发展为丝品、绸缎、钱庄、当铺、盐店等,实行人股三七甚至四六分红,鼎盛时期“日进万金”。尉家还聘杨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为家塾教师,资助应举,直至乾隆丙辰中进士,并为襄汾尉家留下了“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难得糊涂”等石刻墨宝;襄汾王家王协在承办河东盐务时,用巨资买得河东盐池的私卖股权,从河东盐池到淮北、淮南以至扬州、苏州、杭州、罗山等地,都开设有王家盐号,承办盐业运销,每年获取盐利1000万两白银,成为晋商中仅次于亢家、尉家的富商大贾,名列乾嘉时期全国巨富之列。
第三时段:清末、民国至建国初期公私合营之前,是平阳帮依旧辉煌的年代。晋中票号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先后倒闭,而晋南许多钱庄、商号却一直延续到公私合营之前。近代史称“京师大贾数晋人”—北京资本***多、规模******的粮店,就是临汾亢家在正阳门外开设的粮店;北京的油盐酒店,多为襄陵人经营;北京的布行多为翼城人经营,鲜鱼口往西有布巷,全为翼城人;临汾赵家创自明朝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的***************“六必居”,距今已有570年的历史;临汾、浮山人在北京经营的“万全堂”、“都一处”、“乐仁堂”等***************也历久不衰;襄汾人姜赞堂在前门外兴隆街开的“敬记纸庄”,是北京***早经销平阳麻纸和西洋纸张的店铺,业务联通海外诸国,货源来自美国、朝鲜、瑞典、菲律宾等,分号遍布上海、西安、张家口、天津各大城市,一度占领全国纸业半壁江山。
襄汾杨家杨世堂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成为西北商界巨魁,以振兴民族工商业,抵制洋货为己任,将投资转向现代民族工商业,并将投资地点由外地转向晋南家乡。他将获得的利润作为资金,在新绛开办了世德永当号、世德和钱庄,在汾城开设药铺、古城粮店,作为回旋门面。还在运城购买盐池一处,在晋南十几个县镇开设盐号。投入巨额资金开办新绛火柴厂,又创立山西******家股份制现代企业—新绛大益纺纱厂,一跃成为拥有商业资本店号数十座和两个现代工厂的巨富,据估计至少也有千万银元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