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老晋商门户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乘坐1路公交车走遍迎泽大街阅尽沧桑古老太原

发表日期:2014-02-10| 点击数 :1985

 一个城市的街巷,仿佛一个人体的脉络。看一座城市如同了解一个人,先夺人眼球的必是富有特征的地方,而太原,这样的地方就是从火车站出来正对面宽阔整洁的迎泽大街,迎泽大街东起火车站,向西延伸跨越汾河直抵南寒广场,全长10公里,也被当做是太原的十里长街,有“三晋******街” 的称号。

******站:光影错综下的太原火车站 阅尽沧桑老太原从这里开始

  一个城市的街巷,仿佛一个人体的脉络。看一座城市如同了解一个人,先夺人眼球的必是富有特征的地方,而太原,这样的地方就是从火车站出来正对面宽阔整洁的迎泽大街,迎泽大街东起火车站,向西延伸跨越汾河直抵南寒广场,全长10公里,也被当做是太原的十里长街,有“三晋******街” 的称号。道路沿线有太原火车站、五一广场、迎泽公园、太原工人文化宫、迎泽宾馆、并州饭店、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理工大学等地标建筑。时至今日,迎泽大街虽不再是太原市较宽的大街,但它已经成为太原市的象征之一 。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迎泽大街必然有与之相匹配的公交车——1路。来太原,乘坐1路公交,从了解迎泽大街开始。

  迎泽大街是一条东西向城市道路。位于太原市中心区,是太原市的标志性、交通性、景观性、生活性主干道,也是历届总体规划中的太原市城市中轴线。迎泽二字源于太原古城大南门——“迎泽门”,此门建于宋代,因大南门外一片沼泽而得名,也就是说现在的迎泽大街是明清时期太原城的南外延。“迎泽”这两个字,虽然和任何汉字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在太原的大地上,在太原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一种特殊的地位。说它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绝非溢美过誉之词,因为在太原不仅有迎泽大街,还有迎泽宾馆、迎泽公园、迎泽大桥、甚至迎泽啤酒、迎泽醋......

不知不觉1路都30岁了,2013年7月1日是太原公交现役1路(下元—火车站)开通30周年纪念日。1路于1983年1月起试运行,1983年7月1日正式开通。已经30年了。生日嗨皮的并州大一路,你都要奔四了,哈哈哈~~图上有新旧1路公交对比图以及1路车各站点,来太原,不坐1路不算你曾与这座城市有过联系。风风雨雨这30年,1路是太原没有变化的公交车,其他公交车辆造型几经调整,只有大1路依然坚守,留给太原老土著越来越珍贵的老太原记忆~~

  第二站:老太原城的东南角今天的五一广场 经历峥嵘岁月看古旧太原展开

坐1路,晃晃悠悠只经一站地就到了太原的******地理坐标——五一广场,这个广场的意义并不亚于京城的天安门,来这里,不仅仅是看它如今多么繁华,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揭开老太原的面纱。五一广场在解放前是太原城的南城门之一叫做“承恩门”,是太原的门户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时,因太原守防新军从此突破,又被称为“首义门”;之后,日军攻破太原城从这首义门开始;在1949年的解放太原的战役中,守城阎军累劝不悛,负隅顽抗,首义门即毁于战火。上世纪50年代初,在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首义门废墟被清理,辟建为太原较大的群众集合地“五一广场”,原首义关街北段并入广场,南段扩筑新街取名并州路。斗转星移,太原解放近60年来,五一广场早已成为繁华的的商圈之一。

从广场站下车,往广场西北方向走,会有一条并不出彩的小巷子——侯家巷,现在看起来似乎已 经没有什么特色,大小店铺林立,为新时代的商业繁荣奉献了自己古旧的历史。古时城市建设讲 究西尚武东尚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城市的关帝庙、武庙都建在西城,而文庙、学宫都在东城。 老太原城自然也不例外,文庙就在侯家巷旁边的文瀛湖畔,而侯家巷则是山西大学前身“山西大 学堂”旧址,此图拍于1907年,牌楼上额写着“登崇俊良”的校训,那个时候的山西大学堂还是 全中国3所牛校之一,这样有深意的校训,恐只此山西大学堂拥有。

  原日本军官办公楼

  从五一广场直往前走,路上还星星点点的洒落着和高楼大厦格格不入的淡******二层或三层小楼,诸如这一处位于青年东街-并州北路口的原日本军官办公楼。日本战败投降后,在太原的残留日军选择继续效忠阎锡山,卷入了解放战争(国共双方均有残留日军加入)。所以这座军营,日本人一直使用到1949年4月22日。 据(日本军官家属楼所在的)机械厅宿舍的居民讲,前几年还有当年在此的工作过的(目前还健在的)日本老兵派自己的孙辈们重访此地并拍摄了大量的******和录像,据居民们讲这些日本人在青年东街和并州路一带驻足了很长时间。内部为榻榻米地板,中部过去为浴室和舞厅。二层不住人的房间屋顶已经坍塌了扶梯的弧线很特别,屋顶和窗子都很高,夏天会很凉快。

新南门基督教青年旧址

  五一广场是个有历史的地方,由于这里位于太原老城的东南角,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而且山西大学堂在附近,所以为曾经的*********地下秘密活动创造了条件。新南门大街基督教青年会旧址位于五一路邮局以北,皇华馆以南,地处当时的文教区正中心,是民国太原城文艺青年集中的地方。解放前共产党在太原公开的存在形式,只限于中学的社团活动以及阎锡山为抗衡中央的蒋介石而与共产党妥协创立的一些合作组织(如牺盟会)。其余的共产党都处于地下状态,常常被政府发现而一锅端。******热心为他们提供秘密活动场地的,只有基督教青年会。

  第三站:繁华商圈大南门 建立在昔日太原城“迎泽门”废墟上的新地标展开

记忆一座城很难,特别是一座古城。片砖片瓦,寸石寸土,皆成历史;流水静深,远山苍茫,都付岁月;草木荣枯,人事代谢,渐归记忆。美好的东西总不是独一份的,它总有旁的事物相陪衬,诸如太原老城历史。从五一广场出来再回去坐并州大一路公交车,寻找下一处厚重历史——大南门。大南门是古太原城较大较宏伟较漂亮的城门,叫做“迎泽门”,城楼高大雄伟,飞檐翘角,四层四檐歇山顶。迎泽门与承恩门(首义门)同为太原城的两个南大门,迎泽门比承恩门高大,因而被人们称为大南门。现如今的大南门是太原的繁华地段,也是太原的手机集散地,一般,太原市民买手机都来大南门。

  在山西不仅仅只有平遥古城,其实每一座城市都用它的一座城池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这张图是1907年时的老太原城,整座城房屋排列自成一体,整个规模不亚于紫禁城。图中所能看到的高大城楼就是太原城的大南门也就是迎泽门,图中瓮城地方大体位置相当于在今天的大南门十字路口处,曾经古老的城池在解放后城市大改造中都逐渐埋藏在记忆当中,唯有这些为数不多的影像向我们还原曾经确确实实存在过的历史。1949年解放太原战役是华北地区艰难的一场战役,徐向前部和阎锡山部在太原展开了拉锯战,当时的阎军高级将领曾向阎锡山提过一个这样的建议:要求把迎泽门上的城楼拆毁,因为迎泽有“迎接毛泽东”之意。不过,阎锡山并没有听从这样的意见,迎泽门的拆除是解放后才实施的。

工人文化宫窥社会变迁

  在大南门这一站下车后,马路斜对面就能看得到一处仿苏建筑,中间有三层楼高,两侧的长廊又分别连接着两层的小楼,整个建筑就像一架飞机,跃跃欲飞。这就是太原工人文化宫,当地人都叫南宫,是山西省较大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楼上方的几个红色大字“工人文化宫”颇有渊源,那是朱德元帅1958年亲笔题写的。主楼正门的三个入口都是拱形设计,紫红色的门窗上有铁艺装饰,欧式风味扑面而来。这里从1958年建成以来就是太原职工文化中心,现在在文化宫前的大广场上是文物旧货市场,每天都有很多太原老土著提的鸟笼,优哉游哉来这里淘旧书、旧宝贝,大家在一起就是朴实的老太原生活。

  大清银行的山西总行

  从明清至民国上下近600年中,太原城内较高大、较宏伟的建筑是什么呢?它就是鼓楼。从古老的大南门进去往老城中心走就到鼓楼街,只可惜,巍巍古楼,被山西军阀阎锡山作为抵御太原解放的堡垒,在解放太原战役中毁于一旦。很多老太原人都知道,鼓楼街是清代至民国时山西的金融中心。山西是钱庄票号业的发祥之地,太原则是省内钱庄票号的及集之地,名目繁多的庄号散布在城内各街,但中心却在鼓楼街,大清银行的山西总行就设在鼓楼东侧,山西官钱局与之毗邻。而今,山西省银行旧址仍保存完好,这座欧式水泥结构二层建筑,就像一位历经风雨却依然康健、见证着山西省银行历史的老者,庄重威严,令人肃然起敬。

第四站:汽车中转站下元 看尽繁华终有落幕

  坐一路公交车从起始站到终点下元,一路坦途,连半个弯儿都不用转,从大南门再上1路到迎泽桥西,就到了山西的母亲河,也就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迎泽大桥横跨两岸,双向14车道的宽阔道路加上温润的凉风会让人觉得心境开阔。迎泽大桥,是建国初期中央对太原市市政建设的首次投资,也是当时全国新建的较长的公路桥。在日本人攻下太原城之前,要想跨越汾河去对岸,只有一条歪歪扭扭的小草桥,直到日本人为了运输物资方便,才在现在的迎泽大桥往北约500米处修了一处水泥铺的桥,这座日本人修的桥直到1954年新桥建成通车后才被拆除。一座桥就见证了太原100多年的沧桑岁月,将来也定会随着锦绣太原城再腾飞的。过了理工大学到终点站下元就不远了,明清至民国时代的山西商人,如果要去忻州或者更远的地方去口外走西口做生意的,都会从迎泽门出来,沿着城郊过汾河,到下元修整,然后再出门远行,准备迎接接下来无法预料的舟车劳顿、商场风云。这张图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下元的公交站牌,一个小小的站牌也能够反映社会变迁,那个时候的社会信念与现在不同,看着讲信誉三个字倒是让人联想到电视剧里的老居民提着蓝色布篮子、穿着黑色布鞋子在站牌等公交的情景。现在的下元人流量大、商场店铺鳞次栉比,早不再是当初的样子了。

点击排行榜

新品排行

版权所有:老晋商 电 话:400-0349-077 备案号:晋ICP备14000696号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

 晋公网安备:14062102000019号